雨的基本知识 雨分哪几类如何避雨

户外常识 骑部落(www.qibuluo.com) 更新:2023-09-12 08:46
«   »

[导读]本文将从天气常识,野外如何应对气候变化,风、雨、雷电常识,沿海山区的气候特点,山区气候变化规律,亚洲地区气候概况几个方面进行重点介绍。

山区存在着大量的上升气流,它使得空气不断的冷却,所以降水量通常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在潮湿的热带地区,山区降水量增加得特别明显。而大量降雨所产生的山洪则是对山区旅行者的最大威胁。

地形雨:

气流沿山坡被迫抬升引起的降水现象,称地形雨。地形雨常发生在迎风坡。在暖湿气流过山时,如果大气处于不稳定状态,也可以产生对流,形成积状云;如果气流过山时的上升运动,同山坡前的热力对流结合在一起,积云就会发展成积雨云,形成对流性降水。

在锋面移动过程中,如果其前进方向有山脉阻拦,锋面移动速度就会减慢,降水区域扩大,降水强度增强,降水时间延长,形成连阴雨天气,持续可在10~15天以上。

在世界上,最多雨的地方,常常发生在山地的迎风坡,称为雨坡;背风坡降水量很少,成为干坡或称为“雨影”地区。如挪威斯堪的那维亚山地西坡迎风,降水量达1000~2000毫米,背风坡只有300毫米。

又如,我国台湾山脉的北、东、南都迎风,降水都比较多,年降雨量2000毫米以上,台北火烧寮达8408毫米,成为我国降水量最多的地方。一到西侧就成为雨影地区,降水量减少到1000毫米左右,夏威夷群岛的考爱岛迎风坡年降水量12040毫米,成为世界年降雨量最多的地方。印度的乞拉朋齐年降水量11418毫米,也是因为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的缘故。

锋面雨:

锋面活动时,暖湿空气中上升冷却凝结而引起的降水现象,称锋面雨。锋面常与气旋相伴而生,所以又把锋面雨称为气旋雨。锋面有系统性的云系,但是并不是每一种云都能产生降水的。

锋面雨主要产生在雨层云中,在锋面云系中雨层云最厚,又是一种冷暖空气交接而成的混合云,其上部为冰晶,下部为水滴,中部常常冰水共存,能很快引起冲并作用,因为云的厚度大,云滴在冲并过程中经过的路程长,有利于云滴增大,雨层云的底部离地面近,雨滴在下降过程中不易被蒸发,很有利于形成降水。 qibuluo.com

雨层越厚,云底距离地面越近,降水就越强。高层云也可以产生降水,但卷层云一般是不降水的。因为卷层云云体较薄,云底距离地面远,含水量又少,即使有雨滴下落,也不易达到地面。 

锋面降水的特点之一:水平范围大。常常形成沿锋而产生大范围的呈带状分布的降水区域,称为降水带。随着锋面平均位置的季节移动,降水带的位置也移动。例如,我国从冬季到夏季,降水带的位置逐渐向北移动,5月份在华南,6月上旬到南岭-武夷山一线,6月下旬到长江一线,7月到淮河,8月到华北,从夏季到冬季,则向南移动,在8月下旬从东北华北开始向南撤,9月即可到华南沿海,所以南撤比北进快得多。 

锋面降水的特点之二:持续时间长。因为层状云上升速度小,含水量和降水强度都比较小,有些纯粹的水云很少发生降水,有降水发生也是毛毛雨。但是,锋面降水持续时间长,短则几天,长则10天半个月以上,有时长达1个月以上,“清明时节雨纷纷”,就是我国江南春季的锋面降水现象的准确而恰当的描述。 

对流雨:

空气在强烈的对流运动中所造成的雨。强烈的对流雨可伴有暴雨、雷电、冰雹或龙卷风,故又叫“雷阵雨”。产生这种强烈的对流状态一般有两种原因,一种是热力作用。

例如近地面局部空气不断受热,或者高空有冷气流影响。另一种是动力作用。例如冷锋过境,锋前暖空气被强烈抬升。对流雨常带阵性,降雨强度大,时间短,降雨范围小。

对流雨有明显的地域性、季节性和日变性,热带雨林区每天午后都有对流雨,我国对流雨最多地区是海南岛和南岭山地。就季节而言,以夏季最多,春季和秋季次之。日变化陆上出现在下午到傍晚,海上多出现在夜间。

冻雨:

冻雨是由过冷水滴组成,与温度低于0℃的物体碰撞立即冻结的降水,是初冬或冬末春初时节见到的一种灾害性天气。低于0℃的雨滴在温度略低于0℃的空气中能够保持过冷状态,其外观同一般雨滴相同,当它落到温度为0℃以下的物体上时,立刻冻结成外表光滑而透明的冰层,称为雨凇。

严重的雨凇会压断树木、电线杆,使通讯、供电中止,妨碍公路和铁路交通,威胁飞机的飞行安全。

暴雨:

△危机处理

应根据行进的路段和雨势的大小以及队员的身体状况迅速决定继续行进或避雨。

继续行进时,因暴雨影响能见度,应更加注意辨别方向。

雨湿路滑,必要时使用安全绳,确保进行安全。

避雨时,应注意保暖,防雷击,防山洪。

根据周围地形和雨势大小决定是否要做出营地转移决定,将帐篷转移到安全地点。

对帐篷进行加固,挖好排水沟。

将帐篷内多余物品整理好,收入背包中,准备随时撤离。

必须轮班外出值班,一旦发现山洪暴发、泥石流等危险存在,马上撤离帐篷。

△湿度的影响

湿度随高度增高而减少,越往上走越干燥,到4000 米,相当于海平面湿度的17%,到了6000 米相当于海平面5%,到了8000 米是1%,非常干燥,人会觉得很难受。

本文导航

相关阅读: 天气